国学成语《一丘之貉》,又是两千年前,汉朝的典故。
文字释义 丘:土山;
貉(hé 盒):一种象狐狸的野兽。出处 《汉书·杨恽传》:“古与今如一丘之貉。”“一丘之貉”,原比喻同类没有差别。后多用于贬义,比喻同属一路货色。
我来造个例句:某国与某国在南海的种种小动作简直就是一丘之貉。
杨恽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外孙,又是丞相杨敞的儿子,年轻时博学多才,交游很广。他起初受任为郎官、骑郎,常侍宫中。由于办事干练严正,被加官为左曹,负责处理百官上书等事务。
公元前66年,大司马霍禹、冠阳侯霍云、乐平侯霍山等人,由于失去汉宣帝的信任,准备密谋造反。杨恽知道了他们的意图,立即通过侍中金安上报告给宣帝。霍氏的阴谋遭到粉碎,杨恽被封为平通侯。
当初,在宫中服事的郎官很多,有些人出身豪富,为了获得较好的官差,经常送钱给主管的官员,以致内廷贿赂盛行舞弊成风。杨恽知道情况后,大力整顿凡是行贿贪污的立即免退,确有才干的就尽力向上推荐。
杨恽自己非常廉洁,从来不受非义之财,连父母留下的遗产也都分给了宗族和兄弟。但他自恃才高,说话无所顾忌,又好揭发别人的阴私,因此得罪了许多人。
有一次,高昌侯革忠的车马突然受惊,挣脱缰绳奔入北掖门。杨恽知道后对富平侯张延寿说:“我听说以前曾有奔车冲到殿前,撞得门断马死,不久昭帝就去世这样的事,现在发生这种事,莫非也是上天在示意吧?”
又有一次,杨恽听说匈奴单于因暴虐无道,众叛亲离而被逼自杀,就对人说:“无道的君主,不听臣下忠言,最后必然自陷绝境。当初秦朝如能信用贤臣,恐怕直到现在还不会灭亡。古今的事情其实是一丘之貉啊!”
这两件事,在封建社会里都是犯禁的,幸亏当时无人揭发,杨恽才没有遭殃。公元前55年,宣帝的亲信侍从长乐,突然被廷尉传讯,怀疑是杨恽在告发他,就上书给宣帝,揭发杨恽以前犯禁的言论。
杨恽立即被廷尉于定国下令逮捕入狱。经过审问查验,证明确有其事。于定国认为杨恽口出恶言,诽谤天子,实属大逆不道,主张对他处以极刑。但宣帝想到了杨恽过去的功绩,不忍加诛只下诏把他削职为民。
杨恽失去了爵位和官职,退居在家。他认为自己的言论并没有错,心中愤愤不平,从此就置田造屋,广交宾客消磨时日。友人孙会宗劝戒他说:大臣遭到贬斥,应当闭门思过,以示悔改:否则,将会招来祸患。
杨恽满腹怨气正无处发泄,当即写了一封信给孙会宗,向他直抒己见,流露出对朝廷的极度不满。不久,有人上书告发,廷尉查到了他写给孙会宗的信。宣帝知道后非常恼火,就下令处死了杨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