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通肇事后逃逸,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;如果因逃逸,使被害人未得到及时救助而导致死亡的,可能面临七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一、交通肇事罪的概念
交通肇事罪,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,因而发生重大事故,致人重伤、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。
“违反交通运输法规”,是指违反国家有关交通运输管理方面的法律、法规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定。如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、《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》、《铁路道口管理暂行规定》以及其他有关海运、船运等方面的法律、法规。
二、肇事逃逸的认定
肇事后逃逸,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,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。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定:
第一、行为人主观是否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,如果行为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造成交通事故,而驾驶车辆离开现场的,因缺乏主观上的认识,不应认定“交通肇事逃逸”。
第二、行为人是否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,既包括逃避刑事法律追究,也包括逃避民事法律追究、行政法律追究。具体而言,就是不履行相关法定义务,如保护现场、抢救伤者、迅速报案、听候处理等义务,逃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,如民事赔偿、行政处罚、刑事定罪处刑等责任。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,只要逃避上述任何一种法律责任追究,即为“逃避法律追究”。
第三、行为人是否有逃离现场的行为。在交通事故发生后、行为人接受事故处理机关首次处理前,这一段时间内的逃跑行为,属于本规定中的“逃逸”。交通肇事逃逸的现场不仅包括事故发生现场,而且包括与事故发生现场具有紧密联系的场所,如抢救事故伤亡者的医院、调查事故责任的交警部门等。
司法实践中,是否属于交通肇事逃逸,主要看逃离事故现场时,是否积极履行救助义务,以及是否有“立即投案”的行为。
如果行为人在送伤者送医时,还没来得及报警,在医院被讯问,一般不能认定行为人具有逃逸的行为。
三、如何定罪量刑
交通肇事后逃逸,逃逸属于加重处罚行为。对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,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如果因逃逸使被害人未得到及时救助导致死亡的,可能面临七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四、、写在最后
对于交通肇事罪案件如何认定,是否具有逃逸行为,有时关乎罪与非罪。若没有专业的刑事律师及时介入案件,行为人及家属难以准确识别罪与非罪,逃逸行为如何认定,也难以全面了解案情。
但如果请到了一位专业、负责的刑事辩护律师,当事人则可以得到更加专业的建议和帮助,得到更加负责和全面的帮助,让当事人能不被羁押尽量不被羁押,能无罪尽量无罪,能得到更轻的量刑,尽量更轻。
因此,我真诚地建议各位家属早日请专业的律师介入,以便在各个阶段都能作出更正确的判断与决定,从而争取到更好的结果。
人生中的至暗时刻,我们陪您一起面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