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内容概述
《我为什么而活》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思想随笔,是一篇思考关于人生终极问题的散文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倾注了自己对于人生、对生命价值等一些哲学命题的思考,并在思考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全文短小,层次分明,充满理性的力量,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。对爱情的渴望,对知识的追求,对人类困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,是作者活着的目标。本文虽然只有短短五段,作为说理散文,除了具备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外,也有自己的特点。
1.采用直接说理的方式,直抒胸臆,简洁明了。本文是哲理散文的典范之作,以其内在的思想力量打动人心,以其立意的高远令人折服。
2.简洁而富于哲理的语言。行文既有严密的逻辑性,又有强烈的感情色彩,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。语言富有表现力,生动感人,如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,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,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,就形象的表现了三种追求对我的影响。
3. 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。学是为了思,思后思想成长。学生思考自己活着的目标,心智得到启示,无疑是课文及教学对人思想熏陶的最佳结果。
二、单元定位
本单元四篇散文代表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散文。本文是议论性散文、哲理散文的经典作品。说理散文往往理中含情,情中有理,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。本文作者从现象出发,也从个人感受出发,层层推进的阐述哲理,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,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,向世人展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。在课型上,本文是自读课文,要求学生在学会教学课文的基础上,在老师的启发下,借助旁批阅读提示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,领悟作者朴实、富有激情的语言下的哲理,提高文学素养。
三、学习目标
如前文所述,本文是说理散文,作者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中寄寓作者的思考,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人活着的目标的理解及原因的释,读完引人思考,让学生在成长的历程中对这样深的问题有了自己小小的理解。文本价值、教学价值在此得到体现。
1.理清文章思路,理解中心观点,领会其中包含的哲理。这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,表达方式与中国作品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,理清思路有助于把握文章结构,理解中心观点,领会其中包含的哲理。
2.体会文章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。行文既有严密的逻辑性,又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,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,语言富有表现力,生动感人。如“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,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,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”就形象的表现了三种追求对我的影响。
3.感受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,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学后有思,以我应该怎样活着为主题,师生共同探讨这一重大人生问题,深入思考人生观与价值观。
四、学习方法
这是一篇自读课文,在教学时要充分体现自读课文的典型特点。自读课文重在学生思考,防止出现两种极端的倾向,一是把文章等同教读课文,以老师为主,以学生为辅;二是撒手不管,让学生随便读,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。本文的学习主要通过三个活动贯穿这篇课文教学,逐层深入,学生在讨论中合作,在合作中析文,在合作中对人为什么活着有自己的探讨。
语文素养在其中渗透。
五、学习过程
结合本文的文本特点、学习目标、课型特点等,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篇说理散文,本文的学习过程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
1.搜索资料,了解罗素主要生平、成就及精神世界。对我国学生而言罗素是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作家。同学们对罗素的人生经历、精神世界、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却又知之甚少,而这些恰是深入学习本文的必不可少的知识背景。关于活着名言的资料有利于学生积累,也有利于学生对后面所讲课文的理解更深刻。既有利于丰富积累,又对作者和本文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。
2.设疑导入,引发思考。上课前,师生共读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一首小诗生: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,若为自由故,二者皆可抛。接者引用名人名言指出,活着目标不同的人,生命意义也不同。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兴趣,引发思考,更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,又能让学生走进文本,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。
3.初读课文,理清文章思路。学生朗读课文圈点,勾画文章的行文脉络及主要内容,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概说课文,一是概说全文的要内容及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原因,二是概说文章的行文结构与脉络,三是概说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。师生总结课文思路和结构总分总首先提出问题,然后分析问题,阐述我活着的三个理由,最后总结全文。作者用“纯洁、强烈”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,他们是作者在漫长的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。
4.精读课文,合作探究“我为什么而活”。这一环节以活动的形式展开。活动准备学生分成三个小组。每一组分别对作者一生中追求进行分析探讨。活动要求老师出示活动任务后,每一组的组员积极参与讨论,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,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、生活有所思考。三组题目分别为:爱情之花、知识之花、悲悯之花。在学生活动过程中,教师主动参与,并在关键处加以点拨,最后形成结论。如关于爱情,在作者眼中,爱情使人生活的更加美好,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。在这里,作者把爱情描写的极其美好,闪烁着人性的光辉。关于知识,了解数字如何支配万物,我们就明白了世间万物产生、发展、变化和消失的规律。追寻这些知识似乎就可以揭开这是世界的神秘面纱,了解整个人类的真实面目及对真理的追求。关于悲悯,罗素的伟大还在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。他所同情的这些人并不是他的亲人,但他对他们却倾注了极大的生命热情,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。这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高尚情怀。最后追问,这几种追求有何内在联系,顺序能否颠倒?师生共力后形成结论,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,是追求爱情、知识的真正动力,社会责任程度更深。
5.拓展延伸:我应该怎样活?根据本文,学习引导学生来叩问自己的心灵:我们又应该为什么而活着?对自己的人生有怎样的思考和规划?例如,每个人的人生追求都是不一样的,即使是同一个人,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也会有所不同,但有一点是相通的,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担负着责任,我们有责任好好的活着,为自己,为他人。然后播放视频朗读周国平《对自己的人生负责》节选。
6.互赠名言,品味文章,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。爱因斯坦曾说,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愉悦的事情之一。请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,选择最好的语句送给朋友,并阐述理由。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、写作手法等角度把握文艺,进而走进文本。学生独立思考,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和个体差异。
7.总结小结
古人常言: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人不会因为得到许多爱而觉得人生有意义,却会因为付出许多爱而肯定生命的价值。希望大家能心存美好,牢牢掌握知识本领,心怀天下,为创造人人追求的理想世界而努力。
六、总结评价,
《我为什么而活着》是一篇哲理散文,说理性散文往往理中含情,情中有理,意蕴深广。通过前面的学习,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做一个总结梳理。
1. 采用直接说理的方式,直抒胸臆,简洁明了。
2. 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。
3. 第三,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