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文生义
错例
01
责任编辑初审后认为,这几篇来稿逻辑混乱,且无新资料支撑,属于不刊之论,建议退稿。
[解析]
“刊”的本义是“削除”。古代把字写在竹简或木片上,出现错误就用刀刮掉,由此引申出“更改”之义。“不刊之论”指言论或学说无懈可击,无须修改或不容改动,也指不可磨灭的言论。不能将“不刊”理解为“不能刊登、发表”。
错例
02
他的习作,每句话想表达的意思很多,但因语法功底差,层次、关系的处理和表述一团乱麻,令人费解,不忍卒读。
[解析]
“卒”的意思是“尽;完“。“不忍卒”是“不忍心读完”,常用来形容文章内容凄惨动人。不能理解为文章写得差,“让人没耐心读下去”。
错例
03
承蒙先生鼎力稿荐,大作近日就会面世。
[解析]
“稿荐”的意思是“用稻草、麦秸等编成的垫子(多用来铺床)”。不能理解为“推荐稿件”或“赐稿”。
错例
04
余则成(电视剧《潜伏》主角)暗下决心,万一暴露了,就同敌人火拼。
[解析]
“火拼”即“火并”,指同伙决裂,自相残杀或并吞。余则成是打入敌人内部的情报员,与敌人并非同伙,故不能用“火拼”。也不能理解为“拼命”
错例
05
洪水将至,村民们纷纷收拾棉被旧衣等细软到设在高处的安置点暂避一时。
[解析]
“细软”指便于携带的珠宝、首饰、贵重衣物等,多指富贵人家的值钱之物。不能用来泛指所有“重量较轻、质地柔软”的东西。
错例
06
他天资聪颖,成为家族第一个真正走上读书致仕道路的幸运儿。
[解析]
“致仕”中的“致”是“归还;辞去”的意思,古代官员正常退休,辞官归家称为“致仕”。“致仕”不是“获得官职、做官”。
02
轻重失衡
错例
01
在印巴危机一触即发之际,许多国际组织纷纷出面进行调解。
[解析]
“调解”指劝说双方消除纠纷,达成和解,语义较轻。本例中,印巴危机属于较大的国际争端,“调解”应改为“斡旋”。
错例
02
你成心误解她的意思,故意气她,为什么?
[解析]
“误解”指理解得不正确,语义较轻。本例中说的是“故意气她”,语义较重,“误解”应改为“曲解”。
03
褒贬颠倒
错例
01
①这名运动员在短道速滑世界杯赛中染指三金,并两破纪录。
②这位影星初次染指歌坛即大获成功,他的专辑上市一个月售出5万张。
[解析]
春秋时期,郑灵公与群臣吃甲鱼时,故意不给子公吃。子公一怒之下,伸出食指到鼎中蘸了一点羹汁,尝了一口就走了。后用“染指”比喻有非分之想或企图参与某事以分取非分的利益。本例中运动员获得佳绩,影星跨界唱歌,不能用“染指”。
错例
02
我国体育健儿又取得优异的成绩,人们无不弹冠相庆。
[解析]
“弹冠”是“掸掉帽子上的灰尘”。汉代的王吉与贡禹是好友,王吉当了官,贡禹心想他一定会引荐自己,便掸去帽子上的灰尘,庆贺有官可做。后用“弹冠相庆”指为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,含贬义。不能理解为一般意义的“相互庆贺”。
04
敬谦错位
错例
01
前年我搬新家,李老前来做客时,特赠写有“求知要学虚心竹,立志堪夸傲骨梅”的一副对联为我补壁。
[解析]
“补壁”是谦辞,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人时,用“补壁”表示自谦,意思是说水平不高,只能为你糊墙壁。对于他人的行为,不能用谦辞。本例中的“一副对联为我补壁”应改为“一副对联,使我家蓬荜生辉”。
错例
02
一家装公司的广告语称:“用了这种壁纸,立刻让您的居室蓬荜生辉。”
[解析]
“蓬荜生辉”是谦辞,指宾客来访或题赠可张挂的字画等使宅室增添了光彩,自己深感荣耀。对于他人的行为,不能用谦辞。本例中的“蓬荜生辉”应改为“锦上添花”。
错例
03
咱们是朋友,你遇到了困难,我一定鼎力相助。
[解析]
“鼎力”是敬辞,意思是“大力”,用于请托或感谢时。对于自己的行为,不能用敬辞。本例中的“鼎力”应改为“全力”。
错例
04
这家饭店的川菜做得很地道,我常常光顾。
[解析]
“光顾”是敬辞,意为“(你)到来使(我)增添光彩”,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。对于自己的行为,不能用敬辞。本例中的“光顾”应改为“前去品尝”。
错例
05
凡在本店购物满300元者,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的礼
[解析]
“惠赠”是敬辞,指对方赠予自己(财物)。对于自己的行为,不能用敬辞。本例中的“惠赠”应改为“赠送”。
05
对象不当
错例
01
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,没想到沉迷于网络游戏,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。
[解析]
古人用“豆蔻”作为少女的象征。“豆蔻年华”代指十三四岁少女的青春年华,不能用在男孩子的身上。本例中的“豆蔻年华”应改为与年龄对应的“舞勺之年”。
错例
02
她幼承母亲庭训,勤奋好学,喜欢吟诗作文,且擅长琴棋书画,有才女美誉。
[解析]
《论语·季氏》:“(孔子)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‘学《诗》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’‘不学《诗》,无以言。’鲤退而学《诗》。他日,又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‘学《礼》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’‘不学《礼》,无以立。’鲤退而学《礼》。”孔子在庭院督促儿子学《诗》《礼》被称为“庭训”,后专称父教为“庭训”。本例说的是母亲的教诲,“庭训”应改为“训谕”或“训迪”。
错例
03
作为男子汉,我一言九鼎,说到做到,请相信我!
[解析]
传说夏禹铸九鼎,象征九州,成为夏、商、周三代的传国之宝。
“一言九鼎”比喻说话分量很重,作用很大。不能用于自身,也不能理解为“守信用”。
06
义近混用
错例
01
孙先生在这家影楼预交了500元,约定五一期间拍摄,收据上标明“定金”。后孙先生决定改换另一家影楼,要求返还预交款。
[解析]
“订金”和“定金”都指为确保成交而预付的一部分钱。
“定金”是法律概念,具备法律效力;“订金”不是法律概念,不具备担保性质。
本例中的“定金”是不予返还的;如要求返还,起初应强调是“订金”。
错例
02
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齐聚北京,共商国事。
[解析]
“国事”和“国是”都指国家事务。
“国事”多指具体的、一般的国家政务与事务,多用于口语;“国是”专指国家的政策、法规等大政方针,多用于书面语。
本例中的“国事”应改为“国是”。
错例
03
①凡征、占林地的,必须交纳林木及附着物补偿费等。
②供电中心希望企业自愿缴纳预付电费。
[解析]
“交纳”和“缴纳”都有“交付金钱和实物”的意思。
“交纳”是向有关方面交付规定的数额或实物;“缴纳”是为履行义务而交付或被迫交付。强调“被强制”时,必须用“缴纳”。
本例①中的费用是法律规定必须交付的,“交纳”应改为“缴纳”;②中强调“自愿”,“缴纳”应改为“交纳”。
错例
04
2013年起,北京在全市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减少劣质燃煤使用。
[解析]
“结合”和“接合”都有“连在一起”的意思。
“结合”指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,联系的两部分融合成新的个体;“接合”指连接使合在一起,连接的两部分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。
本例中的“城乡结合部”应改为“城乡接合部”,指城市建成区与非建成区的接壤地带。
错例
05
有消息称春晚的主持人名单会有变,不排除启用新人。
[解析]
“启用”和“起用”都有“开始使用”的意思。
“启用”侧重初次使用,其对象通常是物,如“启用印章、启用新域名、铁路已建成启用”等;“起用”指重新任用已经退职或黜免的官员,后泛指提拔任用,其对象是人而不是物。
本例中的“启用”应改为“起用”。
错例
06
①把已经写好的卡片搜集起来,放到抽屉里。
②他在网上收集了一些诗歌名句,引导学生欣赏。
[解析]
“收集”和“搜集”都有“使聚集”的意思。
“收集”侧重把零散的东西收拢、聚集在一起;“搜集”侧重指搜寻某些稀缺的或尚未发现的东西,然后加以集中。
本例①中的“搜集”应改为“收集”;②中的“收集”应改为“搜集”。
错例
07
①《开罗宣言》对远东国际秩序具有重要的历史及现实意义,其国际法效力不容质疑。
②法官置疑这份材料的真实性。
[解析]
“质疑”和“置疑”都表示对某事有怀疑
“质疑”是提出疑问,寻求解答,以追究事实真相或是非曲直;“置疑”是怀疑,多用于否定式,例如“不容置疑”“毋庸置疑”。
本例①中的“质疑”应改为“置疑”;②中的“置疑”应改为“质疑”。
07
音近混用
错例
01
该记者的报道严重歪曲事实,为人所不耻。
[解析]
“不耻”即“不以为耻”,是中性词,如“不耻下问”。
“不齿”即“不与同列,不认为是同类(含鄙视意)”,是贬义词,如“不齿于人类、为亲友所不齿”。
本例中的“不耻”应改为“不齿”。
错例
02
罪犯表示认罪伏法,重新做人。
[解析]
“伏法”指犯人被执行死刑,“服法”指犯人服从判决。
本例中的罪犯没有被处死,还要“重新做人”。“伏法”应改为“服法”。
错例
03
他数十年如一日,研读古诗词,批阅中外文学名著,具备了高深的文化素养和渊博的学识。
[解析]
“批阅”指阅读并加以批改或批示。“披阅”指翻看浏览或阅读。
本例中说的是一般的翻看阅读,没有批改或批示,“批阅”应改为“披阅”。
错例
04
①莎士比亚指出:“道德和才艺是远甚于富贵的资产”。
②官僚主义的危害,胜于水火。
[解析]
“甚于”连接的前后两个事物,表示前者超过后者,主要指不好的方面超过后者,如“今年春运压力甚于往年”。
“胜于”连接的前后两个事物,必须是前者优于后者,如“扶贫考核用事实说话胜于用数据说话”。
本例①中的“甚于”应改为“胜于”;②中的“胜于”应改为“甚于”。
错例
05
长春市福利院是非盈利机构。
[解析]
“盈利”是名词,指收支相抵之后的利润。“营利”是动词,谋取利润。
本例中的福利院不以谋取利润为目的,“盈利”应改为“营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