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常识>

各个省简称 ,为什么会有39个简称?

时间:2024-07-23 09:16:53

自元朝把行中书省当作一级行政区以后,省制在我国走过了七百余年的时光,到今天已经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行政区划了,而我国现在的34个省级行政区(以下均称省),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简称,这些简称是不是随便取的呢?当然不是,每一个简称背后都隐藏着一城乃至一省人民共同的记忆,让我们来看看吧。


一、省名简称组

这一组简称全都取自省名,比如黑、吉、辽、京、津、蒙、新、宁、甘、陕、青、藏、云、贵、川、港、澳、台,共计18个。要想解释这些省份的简称来源,那就必须从省名入手。

1、黑吉辽

这哥仨在今天就跟连体婴儿似的,提起一个就少不了其他两个,而他们其实连出生日期都是一样的。

1907年,清廷将此前的黑龙江将军、吉林将军、盛京将军废除,改设黑龙江省、吉林省和奉天省(即今辽宁省)。

黑龙江省最好理解,因为那条大河——黑龙江。“黑”:颜色,“龙”:动物,“江”:大河,顾名思义,黑龙江的意思是状若黑龙之大河,也就是一条水色黑、蜿蜒如龙的大河,这个称呼最早出自《辽史》。


《辽史·本纪第二十三》载:(大康三年)夏四月乙酉,泛舟黑龙江。

吉林省的名字来源比较奇特,因为是先有城,后有省。

吉林于康熙十二年(1673年)建城,定名“吉林乌拉”,在满语中意思是“沿江的城市”,后来宁古塔将军移驻于此,更名为吉林将军,顺延而有吉林省。即便今天的吉林省,省会已经搬到了长春,吉林却仍然是我国唯一一个省市同名的城市。

奉天省的出现是因为沈阳,她是清朝的旧都,被称作盛京,驻扎于此的便是盛京将军。改为省以后,盛京省显然不太合适,就改为了奉天省,其简称为“奉”,崛起于此的军阀也被称作奉系。

1928年末,奉系宣布易帜,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。1929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训令,将奉天改名为辽宁,意思是“辽河永远安宁”,简称也改为了“辽”,故此这个古老的简称算作取自省名。


辽河也就是辽水,是我国古代六川之一,在《山海经》里就出场了。

《山海经·海内东经》:“辽水出卫皋东,东南注渤海,入辽阳。”

而“辽”在《说文解字》里的解释是:“远也。从辵尞声,洛萧切。”正是因为这条河道里长远,才被命名为辽河。

2、京、津

这两个挨着的直辖市的生日也是挨着的。

“京”的意思是国都,北京这名字就是为了当首都而从北平改过来的,叫北平的时候,人家简称是“平”。

北平之名源于明初,明军攻破元大都后,明太祖将之更名为北平,意思是“北方平定”。其后北平成为燕王朱棣的封地,靖难之役时,朱棣从此出发,经津海镇南下,最终取得胜利,登基称帝。

永乐二年(1404年),当上皇帝的朱棣在津海镇筑城设卫,称天津卫,“天津”意为“天子经过的渡口”。

在一年前的永乐元年,朱棣已经将北平更名为顺天,并大量迁入居民充实顺天,做迁都前的准备。到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朱棣正式迁都顺天,改称京师,俗称北京,旧都应天改为南京(今南京市)。

3、蒙、新、宁、青、藏

内蒙古很好理解,“内”是方位,“蒙古”是族名,被用来指代他们的居住之地。与内蒙古相对应,还有个外蒙古。

内外蒙古之间有一大片隔壁沙漠,形成了天然的屏障,分出了漠南和漠北两块地区,清朝先收漠南,再收漠北,由此分出内外。

新疆也是清朝取的名字,这一片在清朝之前叫西域,汉朝有西域都护府,唐朝有安西都护府,都是管理西域的机构。唐朝灭亡后,中原对这一地区就失去了控制,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内,中原王朝最多管理西域东部一小片地区。


直到清朝乾隆年间,清军攻灭准噶尔汗国、平定大小和卓,天山南北混而为一,称为新疆,意思是新拓疆土。

《清实录·乾隆朝实录》载:既而定伊犁,俘名王成旧志。辟新疆兵不血刃,而归马于华山之阳。

晚清时期风雨飘摇,阿古柏在沙俄支持下侵占新疆,左宗棠率兵收复,并向朝廷建议立行省以稳其地,他在奏疏中提到“他族逼处,故土新归。"为新疆赋予了另一重意思。

1884年,清廷下诏设立新疆省。

宁夏则是元朝的发明,意思是“安宁夏地”,是元朝攻灭西夏后所取。元明清时期宁夏的级别一直在省府之间晃荡,虽当过省,但都很短,到了1929年,宁夏建省,这才延续下来。

青海省也是成双成对的,她跟宁夏同时建省,得名于境内湖泊青海湖。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盐水湖,古称西海,这个名字是按方位取的,而青海一名,则是因为颜色,所谓“青色的海”,跟黑龙江异曲同工。青海一名,最早见于《魏书》。


《魏书·吐谷浑传》载:伏连筹死,子夸吕立,始自号谓可汗,居伏俟城,在青海西十五里,虽有城郭而不居,恒处穹庐,随水草畜牧。

西藏是个翻译词汇,而且还是多手翻译后的结果。

最开始,当地人的自称被唐朝翻译成了吐蕃,他们的王朝就被称为吐蕃王朝。吐蕃王朝对自己的中心区域另有称呼,这一称呼被翻译成乌斯藏、卫藏等。这些称呼常常混用,到明朝时乌斯藏占据上风。

可到了清朝,由于满文本身的特点,又搞出一个新译名西藏,由于西藏本身就处于西部,这一称呼反而后来居上,成为这一地区的代称。

《清实录·康熙朝实录》载:(康熙二年)西藏班禅胡土克图故,遣官致祭。

4、甘、陕、云、贵、川

这几个省份全都是双黄蛋,坐拥两个简称,跟原有简称相比,这些从省名挑出来的简称只有一个优势——简单。

甘肃得名于甘州(在今张掖)与肃州(在今酒泉)之首字,西夏首先在此设立了甘肃军司,元朝的甘肃行省设了撤、撤了设,明朝则干脆并入陕西,清朝时分出陕西右布政司,最终形成甘肃省。


而甘州之所以名甘州,是因为当地有以“甘”字命名的山和泉,始名于西魏,由西凉州改名而来。

陕西得名于“在陕之西”。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载:“自陕以西,召公主之;自陕以东,周公主之”。

“陕”即是陕原,在今天河南的陕州区。“陕”的意思是“携物登梯”,陕原处于崤陕环抱,通往外界必须翻山,由是得名。

至道三年(997年),宋朝设立陕西路,陕西真正成为一个行政区划名词。

云南之名说起来就很浪漫了,彩云之南,可这片彩云在哪?不知道,于是也有人认为这个“云”指的是云岭。

云岭位于今云南省西北部,是横断山系的重要山脉,用来指整个云南省很贴切,问题是“云南”最早是一个县的名字,即汉武帝设置的云南县,与比苏县、贲古县同时设立。从这些同胞兄弟的名字来看,很可能“云南”也是从西南夷本地人的称呼翻译过来的,只是恰好符合汉语的规范。


贵州得名于贵阳,贵阳得名于贵山,贵山位于贵阳北部,因山峦起伏,好似躺卧的男子横亘于天地间,被称为“贵人峰”,又称贵山。贵阳在贵山之南,故称贵阳。

明太祖时期,设立贵州宣慰司,治贵阳,明成祖永乐十一年(1413年),设贵州布政使司,贵州建省。

“川”的本意是“流水”,而四川的得名还真跟四条河流有关系。

《康熙字典》解释“川”字时,引用《韵会》记载:“今成都府、潼州、利州、夔州四路,取氓江、沱江、黑水、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。

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记载:唐时,剑南一道止分东、西两川而已。至宋,则为益州路、梓州路、利州路、 夔州路,谓之川峡四路,后遂省文名为四川。

两相比较,川峡四路就是来源于四大川,经元朝而立四川行省。

5、港、澳、台

香港,顾名思义就是香气水道。“港”指“水道”并无异议,但“香”指什么却众说纷纭,比较靠谱的两种是香料和香江。


香料说认为,从明朝开始,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成为转运香料的集散港,当地许多人见有利可图,也开始种植香料,造就了制香和运香的鼎盛,虽然后来香料相关产业没落,但名字留了下来。

香江说认为,香港岛上溪水甘香可口,往来海上的水手经常到岛上取水饮用,小溪由是被称作香江。

澳门要简单些,意思是“水湾为门”,作为一个半岛,出门就是海,这个名字很贴切。

关于台湾名字说法更多,但公认的一点是,这个称呼最开始只是指岛上某一处的,后来才被扩大为整个岛。

二、山川简称组

这一组简称都跟境内的山川河流、湖泊有关,有陇、浙、皖、苏、湘、赣、渝、桂、滇、琼,共计10个。

1、陇、皖、苏、桂、琼

甘肃另一简称“陇”,其历史要比“甘”早很多,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。

“陇”的本意是“田埂”,该山横亘于甘肃陕西之间,像田埂一样分隔了两地,故称陇山,陇山以西即甘肃,称为陇西,简称为“陇”。


安徽、江苏跟甘肃一样,都是境内两地各取一字得名,两省还是同时诞生的亲兄弟。

安徽之名来源于安庆与徽州,江苏之名来源于江宁(今南京)与苏州,二者的简称都跟“省会”有关,这还得从二者分家说起。

在清朝初年,安徽与江苏同属一省,那就是庞大的江南省。这个省的经济实力极其雄厚,清朝为了方便管理,决定分而治之。

在分省之前,清廷在江南省设置了左右两个布政使司。左布政使司管理安徽,驻江宁(难怪南京被称作徽京),右布政使司管理江苏,驻苏州。

安徽与江苏正式建省分家以后,左布政使司更名安徽布政使司,在江宁待到乾隆年间,就搬迁至安庆,其简称“皖”便是来源于安庆境内的皖山和古皖国。右布政使司更名江苏布政使司,仍驻苏州,其简称“苏”就是来源于苏州,苏州则得名于其城外的姑苏山。

这事还没完,安徽布政使司搬走了,可江宁并不归江苏布政使司管,作为曾经的江南省省会,江宁还有一个江宁布政使司,管辖江宁、淮安、扬州、徐州、海门、通州。这种一省两会的情况,其实就是鼓励省份内斗,对清朝统治有利,对地方的长期发展却很不利。


广西的“桂”来自当地的特产玉桂,秦始皇南征百越,因为当地玉桂树很多,故设置桂林郡,包涵了今天广西的大部分地区。

海南的“琼”来自境内的琼山,“琼”的本义是美玉,琼山上的石头润泽如玉,被命名为琼山,继而出现了琼山县。贞观五年(631年),唐朝以琼山县等五县建立新州,州治位于琼山县,故名琼州。

琼州一开始只是海南岛上的五个州之一,但到了明朝,琼山府成为海南岛唯一的府,下辖三州,历经明清时期,“琼”成为海南的代称。

2、浙、湘、赣、渝、滇

浙江的省名和简称都来源于同一条河,即今钱塘江,因其水道曲折,又称之为浙江,“浙”字的本意就是“水道曲折”。

浙江这个名字在先秦时期就有了,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记载:“浙江南则越。”

《山海经·海内东经》载:浙江出三天子都,在其东,在闽西北,入海,余暨南。

这里的浙江是河流名,要到唐朝,它才成为行政建制。唐肃宗时期,唐朝拆分江南东道形成的浙江西道、浙江东道和福建道。到元末,元朝拆江浙行省为浙江行省和福建行省。

湖南和江西的简称跟浙江是一条路子,都源于境内最大河流,一者是湘江,一者是赣江。


重庆的简称就比较简单了,因嘉陵江古称渝水,开皇三年(583年),隋朝在此设立渝州。直到宋徽宗时期,渝州更名恭州,在宋光宗时期,升为重庆府。

云南的另一简称“滇”,也是先秦时期留下来的老人家,源于滇池。“滇”的意思是“上水”,滇池为高原之水,故有此名。

三、古称简称组

这一组简称全跟古称有关,如豫、冀、晋、秦、鲁、沪、蜀、黔、鄂、闽、粤,共11个。

1、豫、冀

这两个简称是唯二保留禹贡九州名称的。“豫”的意思是“舒适”,河南作为华夏文明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,生活水平应该比较高,这大概是她被命名为豫州的理由。

“冀”在《说文》的解释是:“冀,北方州也,从北异声。”直接被当作北方行政区域。

2、晋、秦、鲁

这三个简称都来源于周朝的诸侯国名,属于国名变地名。

“晋”的意思是“竞进”,是积极向上的意思,其国是周平王之地唐叔虞的封地。晋国在西周就算大国,进入春秋战国时期,更是崛起成为最强诸侯,称霸时间最长,可惜最后由于内部原因分裂而灭亡,但“晋”这个称号却是一直流传了下来。


“秦”的意思是“捣禾”,“捣禾”干什么?喂马!秦的祖先就是给周王室喂马的,立功后成为附庸,继而成为西垂大夫,直到平王东迁,秦襄公派兵护送,才被封为诸侯,国号“秦”。

秦国的封地大部分在陕西,都城也长期在陕西,陕西因此被称作三秦大地,对于陕西来说,这个简称还是很合适的。

“鲁”的意思是“鱼儿摆尾”,目的是想让鲁国“像鱼儿摆尾一样扫平东方的敌对势力”。

鲁国是周朝最为亲信的同姓国之一,始封君为周公,但周公要留任中央,由其长子伯禽代为就封,在西周及春秋前期是影响力颇大的诸侯国,后来逐渐衰落,于战国时期亡于楚国。

不过鲁国出了一个孔子作加成,以至于能跟大国齐国一争山东简称,并最终胜出。

3、蜀、闽、粤

“蜀”和“闽”都带个“虫”,是不是因为这两个简称跟“虫”有关?事实的确如此,只不过“蜀”之“虫”是蚕,“闽”之“虫”是蛇。


我们知道,在被中原纳入管理之前,四川这片土地上存在这一个古蜀国,这个国家的名字怎么来的呢?正是因为他们种桑养蚕,蚕正是“蜀”字的本义。

《说文解字》解释“蜀”:“葵中蚕也。从虫,上目象蜀头形,中象其身蜎蜎。”《诗经》里说:“蜎蜎者蜀,蒸在桑野”,其实就是把善于养蚕的国度成为蜀国,其地亦称蜀地。

“闽”就是另一种情况了,从字面上看,这个字表示的是“虫”在门内,这并不是说当地善于养蛇,而是因为当地多蛇,经常出现在人们家中,而当地人并不赶尽杀绝,反而产生了崇蛇风俗。

《说文解字》解释“闽”:“东南越,蛇种”,就把“闽”当成了崇蛇之族的代称,其地称闽地。

“粤”的情况颇为特殊,这个字所指的区域是远比今天的广东要大的,但最终却缩小成为一省的代称。

“粤”通“越”,是先秦时期中原对东南沿海部族的统称,其范围从今天的江浙沿海岸线一路到越南北部,其间居住的部族合称“百越”,包括吴越、闽越、扬越、骆越、南越等,其中南越之地就在今天的广东境内。


秦始皇出兵征伐百越后,在岭南设置了南海、桂林、象郡,秦末天下大乱,秦将赵佗以南海郡(郡治番禺在今天广州)为资本,兼并桂林郡和象郡,建立了割据岭南的政权——南越国。

南越国存在了近百年,在被汉武帝收编后,仍然替广东博得了“粤地”的称呼。

4、鄂、沪、黔

湖北的简称“鄂”跟省会的改名有关系。

先说“鄂”,其本义是“鳄鱼聚集之地”,历史上叫“鄂”的地名有很多,单先秦时期,山西有一个、河南有两个、湖北有一个,他们出现的时间并不相同,要说他们是由北向南迁徙的,没证据支持也没证据反对,我们只说湖北的那个,因为它跟今天的“鄂”有直接关系。

在西周中期,楚君熊渠在今天湖北大冶市建立了一座鄂王城,封其次子为鄂王,随后又迫于周朝压力降号为鄂君。到秦朝统一时,鄂王城早已烟消云散,秦朝在附近设立了鄂县,这就是现在鄂州市的由来。

三国时期,孙权将鄂县更名为武昌,以六县之地组建了武昌郡,并将国都迁于此,国都、郡治、县治均位于今天的鄂州市。晋灭吴后,武昌郡隶属于江州,州治设在今天的鄂州市。

南朝刘宋时期,武昌郡改隶郢州,州治迁到夏口,也就是今天的武汉武昌区。隋灭陈后,以四县之地组建鄂州,州治仍在今天的武昌区,时间一长,以治所称当地,今天的武昌区被称作鄂州。


元朝设立荆湖行省时,治所定在鄂州,也就是今天的武昌区,一举奠定了湖北以“鄂”为简称的基础。

“沪”的来历可以说是最生活的,其本义是“捕鱼用的竹栅”,是一种渔具。在涨潮前,把这种渔具插在滩涂上,涨潮时水面越过渔具,鱼可以过来,可退潮时鱼就回不去了。

“黔”的意思是“黎民”,其用于行政区划最早是战国时楚国的黔中郡,秦军攻占楚国黔中郡、巫郡后,合并成新的黔中郡。之后北周有黔州、隋朝有黔安郡、唐朝有黔中道。

黔中道的治所黔州并不在贵州,而在今天的重庆,它的任务是管理境内的五十个羁縻州,辖区约30万平方公里,比贵州要大得多。

所谓羁縻,羁指马笼头,縻指牛缰绳,引申为控制,但又不是绝对的控制,缰绳一松,牛就跑啦!这种制度一般用在中央管控力比较弱的边疆,只求当地不反,不求直接管控。要到明清时期,贵州才算完全纳入直接管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