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一则新闻说,业内首家私募转公募的基金公司凯石基金,旗下的首只公募基金即将进入清算程序,老司基不胜唏嘘。
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公募行业进入清算程序的基金产品超过100只(A/B/C份额分开计)。而2018年,清盘基金的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00只。
许多小伙伴估计疑惑:什么情况会触发清盘?看着2019年还算不错的A股,为何基金清盘突然多了起来?假设投资的基金清盘了,我该怎么办?今天老司基就来聊聊这个话题。
什么是基金清盘?
基金清盘是指基金资产全部变现,将所得资金分给持有人,也就是购买基金的你。
那么,达到什么条件会触发基金清盘呢?
一般情况,连续60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,或者连续60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达不到200人的,就会触发基金清盘的条件。
为何会清盘?
近几年,公募基金结构性改革全速推进,在模式单一、同质化严重、委外监管趋严、业绩表现差等多重因素交织下,公募基金遭遇清盘的现象愈发普遍。
如果要深究基金清盘加速的原因,老司基觉得最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政策推动。一是,在新的监管要求下,过多的迷你基金会直接影响基金公司新基金的审批速度;二是,对委外业务的加强监管导致委外资金赎回,直接导致了这些机构定制基金规模大幅缩水,为避免空耗人力物力,只好清盘。
此外,在资管新规下,保本基金、分级基金等产品受到各种政策约束,使得这些基金后期运作难度加大,直接影响了这些基金的“生命周期”。
除了政策变化,影响基金清盘的因素还包括市场环境和基金表现。比如2018年,宏观经济下行叠加A股大幅度下跌,拖累了基金的净值表现,而一些长期业绩不理想的基金更是投资者赎回的主要标的。
清盘会亏钱么?
基金清盘,会不会导致我们亏钱呢?其实,这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:
产品转型或封闭式基金到期。如之前的网红基金保本基金,在资管新规等严监管政策效应下,保本产品退出市场已成必然。保本基金的出路主要为两种,要么转型成其他类型的基金,要么直接到期清算。如果是到期清盘,一般不会出现亏钱。而封闭式基金一般都有一个存续期,到期后如果不延长存续期,就会进行清盘。封闭式基金到期需要清盘时,本金和投资收益都会返还给投资者,所以只要基金没有出现投资亏损,清盘就不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。当然,随着传统封基的封闭期结束,现在老封基逐渐淡出了市场。
开放式基金清盘。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,一般有两个原因,一是遭遇基民的大量赎回,二是投资出现亏损。如果是因为投资亏损而导致的清盘,对投资者来说肯定会有不小损失。不过投资的钱也不是都拿不回来,除非是该基金亏的一分钱都不剩了,只要基金净值不为零,多多少少还是能拿回来一点。至于人数不足200人,要不就是定制基金,要不就是基金亏钱。假设基金赚钱了,不会凑不齐200人的。
新基金募集规模不达标。基金首次公开募集时都有一个最低规模,一般为2亿元。如果没达到规模,就意味着基金发行失败,需要进行清盘。基金公司不仅需要把投资者的本金悉数返还,而且还需要支付在募集期内的资金利息,清盘对投资者来说不会有什么损失。
指数基金也会清盘?
最近两年,国内的指数基金发展迅猛。如2018年,虽然A股市场出现单边下跌,但指数基金规模却增长了1000多亿元,尤其是场内交易的ETF成最大赢家,规模大增1338亿元,增幅达66%。
但你知道么?虽然说指数不会死,但指数基金也会发生清盘的。最近的一个栗子是,
5月28日,华润元大中创100指数基金发布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公告,主要议程是终止基金合同的相关事宜。说人话就是,这只基金要清盘了。
说到底,一只指数基金的清盘,是基金公司的销售、指数的编制等诸多因素相关的。
小众化的指数,加上推广渠道不佳,都会面临着清盘。
我们如何应对?
基金清盘并不会使我们血本无归。如果你手中持有了即将清盘的产品,基金公司会根据最后一天的基金净值退回给你。但是持有的基金一旦进入清盘程序,一般会经历一个月以上的清算期,投资者资金流动性被锁死,还需承担清算费用(其会在基金资产里扣除)。
当然,基金清盘前一般会有提示信号。如开篇提到的凯石基金就发了公告提示投资者:截至2019年6月6日,凯石淳行业精选混合基金已连续4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,特此提示。所以,如果你购买了存在清盘可能的迷你基金,还是应该多关注基金季报公布的规模水平以及后续的基金公告,最好在基金清盘前,就脱手把它卖掉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,挑选成立时间较长、规模大于2亿的基金比较合适。同时,不符合新规的分级、保本等基金,规模较大的可能会面临转型,而规模较小的基金依旧有可能面临清盘。
老司基认为,基金清盘提速,或许标志着基金产品进入了优胜劣汰的新阶段。虽然清盘多只基金可能会对基金公司的声誉不利,但对规模较小的基金进行清盘,变相也为基金公司节省了成本,提高了资源运用效率,有利于基金公司将资源集中到更符合投资者需求的产品上去。
这样看,基金清盘未必是坏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