朐山,现在称“锦屏山”,为连云港的根脉所在。四五万年前人类老祖就在此活动了,并留下了“桃花涧古人类文化遗址”,这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唯一的有明确层位关系的旧石器时代遗址。
沿桃花涧向上攀升,在朐山的南麓中端向阳处,有一座环境清幽、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—紫竹林寺。因寺内紫竹林茂密,四季常青,故而得名。
初名紫竹林,宋淳熙年间改名紫竹庵,至明清香火鼎盛,1999年,紫竹庵恢复的佛教场所更名为紫竹林寺。《云台山志》、《海州志》等地方志的记录中,始建于南唐(也有唐代说)。
地方志有两处记录,稍有不同:
紫竹庵,位于云台山南麓,创建于南唐昇元年间(937-943)。初为草庵,后渐兴盛。宋淳熙年间(1174-1189),智远法师来此,重建庵内主要建筑,并弘扬佛法,吸引了大量信徒前来听法。庵内香火鼎盛,成为一方佛教圣地。
朐山紫竹庵,位于朐山之阳,相传建于唐代,初名紫竹林。宋淳熙年间,僧人智远重建,改名紫竹庵。庵内有观音殿、藏经楼等建筑,规模虽不大,但香火鼎盛,为一方佛教圣地。明万历年间,知县李宗元重修,并立碑记其事。清乾隆年间,僧人普明再次修缮,增建钟楼、鼓楼。今庵内尚存宋代石刻数方,供游客观赏。
另有民间传闻,紫竹林在东晋时期曾有高僧驻锡,传播佛法。结合云台山地区在东晋时期的佛教基础,法显法师的活动轨迹来看,高僧极可能就是法显法师。
法显法师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,也是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。他的西行之旅不仅为佛教界带来了宝贵的经卷和戒律,还为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提供了重要资料。他的事迹和精神被后人广为传颂和敬仰。南沙群岛有法显暗沙以示纪念。
法显(334年—420年),东晋时期的著名高僧,是中国最早的西行取经者之一。公元412年(东晋义熙八年),法显完成了他的取经之旅回国,乘船抵达山东长广郡(今山东省崂山县北)后,太守李嶷留其小住,在登陆处创建了石佛寺,其后南下东晋京城建康(南京),在途径朐山(今连云港)时,在紫竹林停留数日与当地僧人交流佛法,创立了紫竹林寺。
紫竹庵在历史上有多位高僧在此修行和弘法,其中包括:
法显法师(334年—420年)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高僧,他著名的西行取经事迹广为人知。法显法师在返回中国途中,曾路过朐山(今连云港),与当地僧人交流佛法,创立紫竹林寺。
云山禅师,元代佛学泰斗,曾云游至紫竹林寺(原名紫竹庵),被其清幽古雅的环境所吸引,并在此修行数日。
智远法师,《云台山志》记录:“宋淳熙年间,智远法师来到紫竹庵,重建了庵内的主要建筑,并弘扬佛法,吸引了大量信徒前来听法。”(可能存在地域上的混淆,因为紫竹庵通常与广东省潮汕惠来县相关)
慧通法师,《连云港市志》记录:“明代,慧通法师在紫竹庵修行多年,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慈悲心肠,赢得了广大信众的尊敬。他经常在庵内举办法会,讲解佛经,吸引了许多信徒前来听法。”(同样存在地域上的疑问)
普明法师,《江苏佛教史》记录:“清乾隆年间,普明法师主持紫竹庵,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工作,增建了钟楼和鼓楼,使紫竹庵的规模进一步扩大。普明法师还编纂了《紫竹庵法典》,记录了庵内的规章制度和修行方法。”(需要注意的是,普明法师通常与寒山寺等地点相关联,关于他在紫竹庵的事迹可能存在争议)
圆觉法师,《云台山志》记录:“清代,圆觉法师在紫竹庵修行,以其精湛的禅修功夫和高尚的品德,成为云台山地区佛教界的领袖人物。他积极推动佛教教育,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僧才。”(应是曾在紫竹庵修行)
唐代中叶以后,读书人在山林寺院读书成为一种风尚。他们选择寺庙作为读书场所,一方面是为了逃离尘世的喧嚣,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精神的自由;另一方面,寺庙中的藏书楼也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阅读资源;还有就是文化的氛围方面了,寺庙已成为文化和知识的汇聚地,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前来;再有就是传统的风水观念,人们相信在寺庙这样的风水宝地读书,能够带来好运,促进学业和前途。因此,一些士人会选择寺庙作为读书场所,以期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。
朐山紫竹庵的清幽雅境也引来了许多海州学子在此读书,在明代,最为出众的当数张朝瑞和王鸣鹤二人。这可都是被皇帝赞誉过的人,一个是“天下清官第一”,一个是“天下将才第一”。
张朝瑞,字子祯,明代约嘉靖十五年(1536年)出生于海州一名门之家。他青少年时代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,与其亲内侄王鸣鹤就在朐山之中紫竹庵内读书,紫竹庵的西廊就是他们的读书处。
紫竹庵的清幽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,对他们的成长和学术成就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在紫竹庵的读书经历也使他们与这座古老的庙宇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张朝瑞的清廉正直、勤政爱民和学识渊博,王鸣鹤的刚正不阿、勤勉敬业、爱国爱家乡,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树立了榜样,也为紫竹庵增添了一份人文气息和历史底蕴。
张朝瑞(1536年~1603年),字子祯,号凤梧,出生于南直隶淮安府海州县(今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桑墟镇)的名门之家。他天生聪慧且恭谨,五岁便知字义,十三岁进入州学,嘉靖四十年(1561年)考中举人,隆庆二年(1568年)考中进士,由此进入仕途,官至南京鸿胪寺卿,并曾代理应天府尹。
他在地方治理上颇有政绩,得到了万历皇帝的褒奖和肯定,被评为天下清官第一。张朝瑞对海州地区有着特殊的关注和贡献。为了防止倭寇进犯,他捐助了自家的坊银来帮助修建海州城防。同时,他还为家乡撰写了《东海云台山三元庙碑记》等碑记,为云台山留下了宝贵资料。
著作有《忠节录》、《禹贡本末》、《明贡举考》、《南国贤书》、《邹鲁水利记》、《重修海州城记》等著作。他去世时,家中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,幸好得有义气的人资助,才得以入殓安葬,安葬于海州东门外凤凰山下。
王鸣鹤(约1550年~1609年),字羽卿,海州花果山当路村人,为三槐堂东海当路王氏59世祖。世袭海州守卫所正千户,万历十四年的武科举考试中,成功中得武进士,后官至广西广东总兵、骠骑将军、南京右府都督佥事。
他参与了明朝的“宁夏之役”和“播州之役”两场关键战争,并在国内防御备倭的“朝鲜之役”中表现出色。他一生历经大小数十战,每战必胜,前后斩灭三百六十余级,为明朝的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历史人物,在军事和文学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,著述《登坛必究》等军事论著,被万历帝誉为“天下将才第一”,皇帝亲赐”国家福将“、”中国砥柱“御匾。死后被赐祭葬于花果山当路村的狮子峰祖茔,皇帝钦命各省为其立祠纪念。
近代
沈云沛年轻时,在紫竹庵附近的沈家草房读书,并时常资助紫竹庵,帮助僧人生活。后来,他出资修缮紫竹庵,并在庵内供奉沈氏列祖列宗牌位,并承担紫竹庵维护及僧人生活费用,一度成为沈家的家庙。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他从海州赴江南贡院(南京)参加乡试,成功中得第50名举人,成为清朝海州科举之第一人。
其后并利用沈家草房、紫竹庵幽静的环境学习和准备会试,读书期间,数次在山中与当地的文人学者交流,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清光绪二十年(1894年)甲午恩科会试中,沈云沛终于进士及第,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。先后在邮传部任职署理尚书和左右侍郎,后改任吏部右侍郎。他廉洁奉公,不徇私情,秉持公义,是朝廷唯一一个没有受到言官弹劾的一品高官。
沈云沛(1854年-1918年),字雨辰,号雨人,是中国近代实业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被誉为“人曰无双”的国家栋梁。
先后在邮传部任职署理尚书和左右侍郎,后改任吏部右侍郎。他廉洁奉公,不徇私情,秉持公义,是朝廷唯一一个没有受到言官弹劾的一品高官。
沈云沛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,他在家乡海州创办了多家企业,包括种植试验场、果木试验场、海州面粉厂、肥皂厂、云台茶叶树艺公司等,中科院曾统计其为实业投资金额的第一人。
沈云沛更是是东陇海铁路的奠基人,在他的力争下,陇海铁路东段修到了海州洪门,成为海州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。同时,他还是一位教育家,他创办了海州师范学院(今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),也是海州中学堂的首任校长。
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仅丰富了朐山紫竹林寺的文化内涵,也展示了紫竹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。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紫竹林与历史人物的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