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虽仍属小满节气,但天气已十分炎热,北方多地最高气温超30℃,人的体感酷热难耐,在户外根本难以忍受。
这还没到三伏天就已如此炎热,不少人好奇2024年三伏天热不热?什么时候入伏,什么时候出伏?
其实,有关三伏天是否炎热有多种判断方法,如今年是十分罕见的“伏羲烧壶”现象,其天象的出现或意味着将迎来史上最热,建议大家早了解。
01、何时入伏、出伏?
正所谓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,三伏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候,这一时期体感十分闷热,人们只能待在空调屋内不出来,不然将热得浑身受不了。
三伏天的时间并不固定,一般头伏为10天,中伏为10天,末伏为10天。但在一些特别年份中,中伏也可能为20天。
那么,什么时候入伏呢?民间有句老话“夏至三庚入头伏”,意思是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就是头伏。
所谓的“庚日”,其实是干支历法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中带“庚”的日子。
今年的夏至日是6月21日,为干支历中的丁日,往后数3天就是“庚日”,第三个庚日就是7月15日,因而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是7月15日这天,初伏为7月15日至7月24日。
不过,这里还要看中伏为10天还是20天,每个年份均不同。中伏第一天是第四个庚日,而末伏为立秋后的首个庚日。
但夏至和立秋中间的庚日时间不确定,有时候为四个,有时候为五个。如果为5个庚日,那中伏就是20天。
今年的立秋时间为8月7日,但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8月14日,因此中伏为20天,其时间为7月25日至8月13日;末伏为8月14日至8月23日,8月24日正式出伏,这之后气温开始转凉。
值得一提的是,自2015年至2024年三伏天均为40天,被称为超长三伏天。不过2025年时又将迎来30天的伏天,可见今年的三伏天还是十分特殊的。既然如此,那么三伏天气温如何?和往年比怎么样呢?
02、三伏天热不热?农谚给出答案
1、“公伏凶,母伏爽”
有人好奇,三伏天难道也有“公母”之分吗?其实还真如此,民间有“公伏凶,母伏爽”的说法,意思是如果这一年为公伏,那就表明40天的超长三伏天会十分炎热,但如果这年为母伏,那气温总体较常年偏低,但也只是低上1-2℃,不会太凉爽。
那么,如何区分三伏天是“公”还是“母”呢?
其实大家可以通过入伏当天的日期,如果对应的农历日子为单数,那就是公伏;如果入伏对应的日子为双数,那就是母伏。
今年入伏当天为7月15日,对应也就是农历六月初十,显然是“母伏”,这么来说的话,今年三伏天气温并不会太炎热,总体比较清爽。
2、“早入伏凉得快,晚入伏热死牛”
从字面上来看,如果今年是早入伏,那就表明三伏天提前到来,因此炎热时间也会有所提前,可能到了末伏天气就已明显清爽了。
当然,如果是晚入伏,那意思就完全相反了,长达40天的三伏天会异常闷热,体感十分不舒服,其原理是伏天会晚一些到来,可能刚入伏时比较清凉,但无法掩饰接下来更为酷热的天气,可能整个伏天都要待在空调室了。
那么,应该如何区分到底是早入伏还是晚入伏呢?
其实分辨方法很简单,如果入伏时间为农历的五月,就属于早入伏;入伏为农历的六月,那就是晚入伏。
今年入伏时间为农历六月初十,显然是晚入伏,那表明太阳公公会更有“攻击性”,人们的生活受其影响十分严重。
当然,区分早、晚入伏还有一个方法,那就是通过夏至到庚日这段时间的长短,如果时间为半个月内为早入伏,超过半个月为晚入伏。
今年的夏至为6月21日,但入伏却在次月15日,中间间隔了24天,因此时间相对晚上一些,今年是晚入伏。
可见,通过以上这2个方法来看是有分歧的,这两种判断方式并不科学,想要真实判断三伏天的炎热程度,还需借助现代天象学。
03、或迎史上最热天气?
据气象预测来看,今年7月17日至8月16日,可能会迎来一个十分罕见的天文现象,那就是“伏羲烧壶”。
众所周知,伏羲是人类的始祖代表,古人也经常会在三伏天时祭祀伏羲,祈求其保佑家人平安、粮食丰收。至于为何,民间有句话叫“三伏热,伏尽疫起”,意思是在最为炎热的时候,疫病反而容易滋生。
那么,伏羲烧壶又该如何理解呢?其实,它是一种气候现象的称呼。古人发现,一旦夏季进行出现凌日现象,那接下来就会迎来十分酷热的天气现象,让人们十分燥热,这一时期就被称之为“伏羲烧壶”,其天气如同烧开的壶水一样“滚烫”,当然这是夸张的气候现象。
而今年夏季刚好出现金星凌日,且就在三伏天内,这说明今年的三伏天比较炎热,或为史上最热伏天。
不过,三伏天的炎热程度,也因地区不同炎热程度不同,其决定因素为地表湿度、阳光照射强度以及副高压位置等。
如果某地区副热带高压比较强,且暖湿气流比较活跃,就算三伏天只有30天,也会有持续性的高温高湿天气。如果三伏天内冷空气或台风活跃,那就算40天也会凉爽很多。
通常来说,沿海省份因海洋的调节,其三伏天温度要低一些,反而内陆城市,特别是高原以及荒漠地带,因昼夜温差比较大,且地表热容量低,伏天气温就会高上一些。总得来说,南方地区三伏天要更炎热一些,且持续时间要更长一些,还可能会出现“秋老虎”。
04、三伏天有“4怕”
1、怕大日头
三伏天气温普遍超35℃,且还伴随着高湿,人体根本无法消受。特别是大日头的天气,农民在农田里干活,很容易就会出现晕厥情况,而建筑行业的农民工也极易中暑。
因此,农民外出干活时尽量选择在早晚凉爽时,一旦中暑轻则头疼脑热,重则有休克危险,不能忽视,大家一定要多喝水,补充水分。
2、怕贪凉
在夏季时,很多人都希望吃着冷饮、冰镇西瓜、冰镇酸梅汤等解暑。这些食物虽然可以很快就让身体凉爽,但如果吃太多冰冷的食物,对胃部的损伤很大,容易造成拉肚子、胃痉挛等,大家尽可能喝凉白开。
3、怕吹风
如今,空调已在农村普及,人们也开始享受生活,很多家庭白天黑夜都会开着空调,这样才能避免闷热。
不过长时间待在空调房,并不是一件好事,就算开空调也不要对着头吹,不然就会诱发头疼、面瘫等。
夜间开空调时,温度也不能太低,最少在26℃以上。
4、怕天太干
对农民来说,三伏天如果很少降雨,那就不是一件好事。毕竟此时是庄稼生长最旺盛的时候,不管是水稻、玉米还是大豆,对水分的需求都比较大,如果农田太干,那庄稼的生长就会受到严重阻碍,其品质、产量都会有所降低。
三伏天到底热不热,大家可以实时关注天气情况来观察。但传统文化中关于三伏天的说法和讲究,足以值得大家学习和研究。